欢迎访问北京新大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全国咨询热线:18600586988

什么是优秀的产品思维?

来源:本站 点击:219次

产品的三个层次形态

什么是产品?这个问题很多资深产品人也很难成体系回答。从逻辑学上看,定义事物需要能够明晰“属”和“种差”,也就是要求下定义的人能够有全局性的框架和对于被定义标的特征的准确把握。

在胡老师看来,产品具有三个层次形态,分别是核心产品——需求、形式产品——功能、认知产品——品牌。需求、功能、品牌三个层次有机整合在一体。

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需求,是隐匿的、不可见的,但也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产品的定义就是“满足需求的载体”。需求外部的壳,形式产品,就是功能。功能和需求之间要有匹配,而产品人往往把精力和视野拘泥于有形的功能而忽略了无形的需求。第三层是认知产品,也就是品牌。其背后的洞见是自我认知、自我定义是不重要的,用户和普罗大众眼中的位置才是重要的。品牌一旦形成之后不容易改变和扭转。

回归常识与用户至上

胡老师用一段非常诙谐传神的话来总结过去这 100 多个产品的成败:做的好的产品我认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点,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做的比较失败的产品的共同点,那就是“首长好”;大部分做的平庸的产品,在我看来就是“同志们辛苦了”。

这段话背后传达的核心理念是——产品的本质是属于用户的,是要切实为用户解决矛盾和痛苦的。产品人的出发点必须是基于常识、用户至上的“为人民服务”,因为真正的成立的需求必然是逻辑清楚,表达明白,同时很容易引起人共鸣的。“首长好”的错误是很多产品人容易犯的——就是把产品当作自己的而非用户的,拘泥于自说自话的产品功能的实现而非切实的需求,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姿态就能够推动品牌的建立和革新,这种思维必然导致失败。

当然了,用户需求是不断升级的,因此衍生出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卡点需求”?因为很多需求发现的太晚,等到产品上线的时候产品卖点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太早了又不会被市场理解和接受。胡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希望大家通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个角度来判断。内部条件是指资金、团队、组织调度等等;外部条件是指政策背景、技术条件、社会共识和社会结构等等。希望学习具体案例的朋友记得免费获取视频回放。

正解互联网思维与产品规划

理解互联网思维的比较基准是互联网出现之前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胡老师问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互联网企业和那些百年老字号有哪些异同?”

面向未来的产品规划

为什么强调面向未来?胡老师对于自己的要求是“如果有一天我的思想不能代表最新的,我就觉得我的产品经理生涯结束了”。对于产品规划,一定要站在最新的技术基础、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洞见最新的社会需求发展。

时代已经走向了深度应用的关口,野蛮生长的产品规划方式走向终结,强调“卖点”“流量”“红海”的产品规划已经过时。卖点导向的规划“一锤子买卖,功能堆叠缺乏系统”;流量导向的规划"对于用户的认识太过于空泛,会掩盖需求上的差异";红海思维导向的规划“过于强调竞争,只盯着竞争对手做不好产品”。

数据智能为产品规划带来哪些改变?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我们的未来实质上是为“笨”赋能,为“懒”赋权。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化的后果》中将“专家系统”作为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数据智能就是这样的“专家系统”,在数据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对于需求的满足可以从粗放到精准,从共性到个性。为了应对数据智能发展的影响,我们的产品规划和迭代也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同时做到规划的系统化和节奏的碎片化,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等在那里”的、先于社会演化的先验式规划模型。

平台经济为产品规划带来哪些改变?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规划产品。平台类产品需要规划的问题是:系统性提升行业能力、解决行业问题,产品规划以机制、标准、体系为核心;MCN 类产品需要规划的问题是:满足特定用户需求,产品规划以充分应用平台规则,置身特定场景,解决特定用户问题为核心;ISV 类产品需要满足平台与 MCN 需求,产品规划以弥补平台应用的不足,解决 MCN 实际问题为核心。

产业互联网对于产品规划带来哪些改变?首先,互联网企业不再是独立的存在,互联网能力与行业能力并重;其次,互联网技术在不同的产业应用深度千差万别,过犹不及;然后,用户需求远未被满足,存在“好产品会说话”的机会;最后,分清尊重行业特性与颠覆行业落后生产力的区别。这里胡老师也提到了之前作为热点议题的互联网公司进军社区团购买菜业务。本质上讲,互联网就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下的公平或者效率问题,公平和效率的权衡选择是重要的议题,然而互联网产品的核心贡献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